护航命令的触发需要满足舰队编组和战术操作的双重条件。玩家必须拥有一支包含护航艇的舰队,且护航艇需通过船坞设施生产并搭载于航母或721舰载型等载具中。护航艇作为针对战机的特殊作战单位,其生产需解锁战机生产线并升级船坞设施。触发护航时,主舰队与护航舰队需处于同一计划圈内,通过转移命令将护航舰队移动至目标区域后,选择护航指令绑定至主舰队。绑定成功后,护航舰队将自动跟随主舰队行动,但会消耗双倍策略值。
护航命令的核心机制在于非对称作战的战术联动。当主舰队遭遇攻击时,护航舰队会优先承受伤害并触发远程夹击,即使护航舰队被击溃,主舰队仍会继续执行原定指令。需护航舰队无法跨计划圈作战,因此需确保作战区域内的计划圈连续性。若主舰队进入敌方封锁范围,护航舰队会强制拉取所有封锁舰队进入战斗,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反封锁战术的关键组件。多支舰队护航时需逐层绑定,已绑定完成的护航舰队无法再次接受新指令。
战术层面,护航命令的触发效率受舰队配置影响。推荐将高火力舰船作为主舰队,低护甲但机动性强的护航艇编入护航舰队。例如蜂巢守卫者重型鱼雷艇虽占用战机容量较少,但搭配721舰载型可形成高性价比组合。RB7-13型导弹艇等高速单位也适合承担护航任务,其快速响应特性可有效拦截敌方战机。护航过程中需实时监控舰队状态,避免因护甲薄弱导致护航链断裂。
战略部署时,护航命令常用于资源点争夺与星系探索。采矿舰队配置工程舰与护航艇的组合,既能保障资源采集效率,又能应对突发袭击。在星门枢纽等战略要地,采用主队输出+副队炮灰的护航模式可显著降低战损率。需注意被护航的舰队若处于曲率航行状态,护航指令会自动暂停直至航行结束。这种设计要求玩家在长距离调动时提前规划护航节点。
系统逻辑上,护航命令受游戏底层规则限制。每支主舰队最多接受三支护航舰队支援,且联合体成员间可互相护航。指令触发后,系统会优先计算护航舰队的拦截优先级,再判定主舰队的攻击序列。当遭遇战略打击时,仅进入打击圈的舰队会参战,未进入范围的护航舰队不会触发支援。这种机制要求玩家精确控制舰队的移动轨迹和作战半径。
操作细节方面,护航命令存在30秒的指令延迟期。在此期间若取消指令或移动舰队,会导致护航绑定失败。成功绑定后,界面会显示蓝色链式图标标识护航关系。通过战术视图可随时解除护航状态,但重新绑定需等待90秒冷却时间。这些设计细节要求玩家在激烈战斗中保持对舰队状态的精准把控,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战术体系崩溃。